| 南宫NG·28 |
那一片绿,与白浪共舞生态长江,秀美湖北。秀在水净,美在山青。武陵山雾霭,秦巴山灵气,江汉平原辽阔,幕阜山幽奇,大别山雄壮,长江一路穿越,一路欢歌。
荆楚大地广袤的绿色,与滔滔长江的白浪共舞,奏出了一首醉人的生态之歌。天保工程,砍树人转型护林人2000年3月,神农架林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(简称天保工程)。16年前放下油锯的那一刻,邵定春的心情,和林场光秃秃的山岗一样,满是失落。当时,40岁的邵定春是神农架林区红坪林场的伐木工。
油锯比斧头快,一天可以砍20立方米的木材。邵定春说,实施天保工程,放下油锯和斧头,就没了木材收入。
妻子也没了工作。她在林场的木材加工厂上班,主要工作是生产木板和包装箱。没有木材原料,加工厂倒闭了,妻子买断工龄提前退休。
唯一的收入,是每月200多元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管护工资。持续了几十年的木材采伐,全面停止。40多个伐木队、3个基建工程队,撤销!3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、6家商贸企业、4个林业运输车队,关停!封存油锯,砸掉饭碗,邵定春这些林业职工怎么办?2628名伐木工人、加工厂职工,重新整合成为6个林场,组建了22个林业管理所和56个护林站。
如今,邵定春担任铁厂河管护所所长。全所10名职工,负责9.53万亩山林的巡防管护。邵定春负责其中1.3万亩,巡护一趟20公里,早上五六点出门,晚上八九点回家。
管护工资,如今涨到了每月2210元。除了工资,每年还有2万元养蜂收入。邵定春说,神农架是中华小蜜蜂的核心保护区,林区引进了专门的蜂蜜加工企业,让养蜂成为林场职工重要的收入来源。
除了养蜂这些林特副业,还有旅游。神农架林区党委常委、林管局局长王兴林说,去年有878万人次游客来到神农架,为林区带来了31亿元的旅游收入。
经历了转型阵痛,告别了木头经济,神农架生态经济走出了一条发展方式转变之路。与神农架一起纳入天保工程一期(2000-2010年)的,还有三峡库区的20个县市区。十年里,砍树人变成了护林人。
工程区里,196家木材采伐企业、767家木材加工企业关闭,91个木材交易市场取缔,14018名职工分流,相当部分成为护林员。十年里,森林休养生息,林区生机盎然。
4656万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,森林蓄积增长4443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提高13.9个百分点。十年里,中央资金投入21亿多元,工程区630万农民直接受益,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生态、经济和社会效益。
目前,天保工程二期(2011-2020年)正在实施,我省又新增了丹江口库区7个县市区,规划总投入60亿元。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、加强森林管护、实施中幼林抚育、加强公益林建设保护天然林,守住一方绿,呵护生态长江。平原林海,兴林富民辩证法走进石首市吉象木业的新厂房,全套德国进口生产线,一眼望不到头。削片、热磨、纤维干燥、铺装、热压经过一道道工序,木材变成高品质的中密度纤维板,从石首发往世界各地。
投资3.75亿元新上了德国设备,产品以高档中密度纤维板为主,占据了60%的高端市场,大部分产品用于出口。吉象木业总经理助理夏祖杰说。吉象木业的原料堆场里,粗细不一的意杨原木,堆积如山。
这头以林为粮的大象,会不会吃光石首的木材,破坏长江生态?1999年,吉象木业生产出第一块中密度纤维板时,就有人这样质疑。人们的担心是有理由的。
吉象木业当时年产中密度纤维板12万立方米,一年要消耗木材24万立方米。而当时石首森林资源总蓄积量不足50万立方米,不够吉象3年的食量。如今吉象木业产能增加到24万立方米,加上湖北万顺、荆州华林等企业落户,石首市年木材加工能力达40万立方米以上。然而,石首林业资源不但没有被吃垮,反而迎来了跨越式发展。
近10年来,全市森林面积大幅增加,森林覆盖率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,年均造林面积由3万亩攀升到5万亩以上。为什么树越砍越多,林越伐越好?站上长江大堤,我们找到了答案。长江石首江段九曲回肠,形成了近60万亩故道与洲滩,过去是一片芦苇荡。为支持吉象木业等企业发展,石首市政府相继出台政策,鼓励营造中密度纤维板原料林基地,造林给奖励,推动洲滩宜林地造林,鼓励房前屋后绿化。
更直接的驱动力来自市场。吉象木业等龙头企业落户,带动意杨价格迅速上涨,激发了造林热情。20多元、100元、300元、500元石首市造林租地每亩价格一路上涨。
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力,造就了石首平原林海。滩当田种,树当粮管。过去不值钱的芦苇荡,变成了发家致富的意杨林。
但意杨的过度种植,也容易引发地下水位下降、病虫害暴发等生态问题。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,已经着手引进新树种,调整种植结构。省林科院石首杨树研究所所长张新叶说。
她刚刚接待了河南周口市林科所的专家,准备引进新的楸树品种试种。楸树是高档用材林,全身都是宝。早在2009年,石首市就从北方引进了楸树试种,目前,已形成了约1000亩的示范林。
去年,楸丰树种已申报了良种,最快今年获批后就可大面积推广。保护与发展并重,生态和产业兼顾,兴林与富民共赢。
平原林业的辩证法,为生态长江开辟了新路径。绿色守护神,期待事业接班人守住一方绿色,需要守护绿色的人。44岁的叶少芳坐在记者面前,眼神中闪烁的淳朴和执着,一如24年前刚从林校毕业时。
1992年夏,20岁的叶少芳从宜昌林校毕业,被分配到兴山县国有坟淌坪林场。第一次去,坐的是拖拉机,林场拖砖的。土路,晃晃荡荡,不晓得晃了多长时间。
以为到不了的时候,就到了。叶少芳说。8月的天气,山下正是盛夏,山上却要穿薄袄子。
叶少芳没带御寒的衣服,靠借来的一件袄子熬了一个月。她觉得,这日子真难熬啊。
然而,这才只是开始。育苗、种树,结婚、生子,叶少芳的工作生活原本按部就班。
天保工程的实施,让林场的工作和生活,彻底地转换了方向。原本在林场工作的丈夫,调到了山下的林业站,一个月才能见上一面。叶少芳变成了护林员,一个人负责1.2万亩山林。
上午9点出门,下午三四点回来,路上十多公里,一走就是十几年。走得多了,看得出林子每天都不一样。
喝止偷采薇菜的农民,赶走盗采香菇、药材的商贩,周旋半夜骚扰的毛贼叶少芳在简单而平凡的岗位上,坚守自己的职责。林场的检查站,是叶少芳的住处。一个简易的火炉、一张床、一张桌子、一台电视机,便是检查站的全部摆设。手机信号不好,打电话要出门找信号,好不容易找到了,说着说着又断了。
叶少芳的桌上,摆着一本专用记录本。这是专用的巡山日志本,每天都要记录,每篇日志详细记录着森林管护基本情况。一个人在山林里走,害怕吗?以前怕,慢慢胆子练大了,就不怕了。
一个人走了十几年,怕寂寞吗?习惯了,也就不怕了。想了想,叶少芳又说:有一样怕的,怕以后没人接班。2013年,叶少芳调到了林场场部当出纳,巡防区域改为附近的5000亩山林。
但场部的房子空荡荡的,越发显得冷清。我刚到林场时,全场40多人,女同志就有10多个。叶少芳忧心忡忡,现在只有6个人,找林业站借调来的人都留不住,林场领导也很着急。
以后,谁会来继续守看山林呢?叶少芳的心里,有疑惑,更有期待。(记者胡汉昌刘长松甘勇廖志慧赵峰孙凌)。
本文来源:南宫NG·28-www.xbbww.com